更新时间:2024-11-06 10:24
欧阳中石(1928年10月—2020年11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西徐村,中国当代书法家、教育家、书法理论家、京剧艺术家,其主要作品集有《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夜读同钞》《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书卷》《朱子治家格言》《欧阳中石书古文辞》《道德经》等,主要著作有《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书法教学参考资料》《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学书津梁丛书》《章草字典》等,录制出版了《中石唱念自娱》《白帝城》《乌龙院》《武家坡》等光盘,撰写了《中华颂》《中华美德颂》《齐鲁颂》《泰山颂》等诗篇。
1928年10月,欧阳中石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西徐村。
1942年—1948年,就读于山东省立济南中学,毕业后任教于济南永长街回民小学。
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
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先后任教于通县女子师范学校、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从事学科教学法和逻辑学教学与研究。
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教育专业,参与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
1993年,遴选为书法博士生导师。
1993年3月—199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4年—2008年,任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8年,任书法博士后合作导师。
1998年3月—200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3年3月—2008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6年,受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
2008年3月—201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9年,获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2012年,参加《中国大师路》录制。
2013年,作为首席专家,为教育部主持制定《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7月,获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高级顾问。
2014年,获聘为山东省“学生德育导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欧阳中石书中华美德古训展”;1月,获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雷锋团文化总顾问;10月,在北京参加“文艺座谈会”。
201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2020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和妻子张茝京同年出生,他们相亲相伴、同心同德,共同走过了幸福恩爱的一生;两人育有两个子女,女儿欧阳启名,儿子欧阳子石。
欧阳中石爱好广泛,自称“少无大志,见异思迁”,见到什么就爱好什么,京剧就是他的爱好之一。欧阳中石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的奚派传人。欧阳中石扮相俊美,唱腔清新悦耳,韵味醇厚,曾出演《白帝城》《范进中举》等名剧,赢得好评。
2004年7月3日,欧阳中石为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捐资20万元,并于2005年9月设立了“春晖奖学基金”;2005年,为淄博市博山区西冶街小学捐赠奖学金20万元,截至2020年11月,欧阳中石为多所中小学捐赠设立奖学金10余项,共计人民币200余万元。
欧阳中石自幼练习书法,各体兼备,尤善行草,师宗东晋书风,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的气质。欧阳中石的书法温润而醇厚,遒劲而内敛,厚重中透出灵动之气。
欧阳中石于书法举凡周金汉石、晋帖北碑、唐贤宋哲乃至明清诸家,他都有涉猎,博采众长,而又归宗二王,形成了飘逸清新风格。用笔厚重朴实、圆融含蓄,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结字、取势、布局皆独具匠心。其书文辞,从不随心所欲。特别讲究择文、择地、择人而书,符合场合和事情的基本要求。
欧阳中石将书法定性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实如需”,认为“字”“文”“书”三位一体,研习书法需要一种大的文化观,要把书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去学习、去研究。书法创作要以文化作为它的心,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书这个面目,里面必须包含文化的东西。如果把书法仅仅当成是写写字而已,是对书法的最大误解。只有还原了书法的本来面目,它的博大精深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
欧阳中石认为,写字是一个切入点,目标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主张“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用书法让世界焕发出光彩,用书法展示世界的美;书法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书法艺术要为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符合时代的要求。
欧阳中石主张书法要有传统文化作支撑,将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用文化阐释书法要义。所谓书法,就是要以“书”作为一个切入点,切入到各个文化中去,让书法教学与研究成为一个很完整的认识系统,并以文化为视角,认识自己的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认识自己。欧阳中石深谙哲学,掌握了“容”“和”之道,持心若水,匠心独运,挥洒自如。表现在书法上,他不自是,也不非人。要尊重、欢迎每个人的艺术选择,每个人都是在探索,道路虽不同,但是目标却相同,那就是力求接近书法艺术的本质,这也是欧阳中石要致力于书法艺术教育的初衷所在。
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一直是字、文、书并茂,字美,文雅,书妙。一是字美。字是结晶。欧阳中石的书法楷书温润厚重,古拙而不落俗套;行书铁钩金线,有帖学之流美,也有碑学之壮大。欧阳中石的书法不论任何书体,字体的开合是放松的。二是文美。文是串珠。书法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文学、历史、美学、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这些知识都会熔铸在笔端。三是书美。书法是光环。“流畅”是欧阳中石书法最大的优点。欧阳中石的作品展示着一种明朗的情调和健康的创作心态,其表现出的美是沐海而出的朝阳,是阳光下秀发的青松,这种美的情调使人愉悦,更使人开朗。
欧阳中石坚持书法的和谐性。一是内外和谐。欧阳中石的书法把国学、逻辑、音韵、戏剧、语文教学等与书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古今和谐。“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指字写的好与坏,更重要的是其中包涵的文化,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书法文化,把文化放在首位,把认字、写字和用字结合在一起,把传承书法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简繁和谐。不要把繁体字与简体字对立起来,从古代到现在,汉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颗明珠,它突破了声音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了对外交流。自古以来,汉字一直在进行着改变,都在朝着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准确的方向发展。
欧阳中石的书法以规范享誉中国国内外。一是整洁。欧阳中石的书法洁净、明晰、澄澈、淳朴,笔法清新明快,从不拖泥带水;不喜欢做作,不故弄玄虚,借笔锋良好弹性,把胸中之气,通过纯熟的技巧,清晰传于纸上,点画生姿,章法得体,书文相映,焕人心仪,给读者呈现出整体如一的感受。二是易识。书法是让人看的,如果写出来的字别人不认识,或者觉得不美,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要具有社会性、大众性,一般爱好者,甚至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去感受书法美,通过黑白交错及线条的节奏变化去感受力量与气势。三是规范。书写不能随随便便,要按照法度来写。诸如文字学,文学中的诗、词、曲、联,字体、书体的历史,美学,哲学,品鉴理论,行款格式,称呼礼仪,甚至笔墨、笔砚等,都有许多讲究。
欧阳中石的书法体端势阔,用笔老辣,疏密得宜,舒卷自如。笔下流淌出的笔情墨韵不但深合古法,且又颇具现代审美意识,浓、淡、干、湿、枯、润在作品中共荣共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个个抑扬顿挫,极具奇妙,统一又不失特色,显示了欧阳中石驾驭笔墨的技艺。
欧阳中石作字,速度很慢,喜用柔毫,墨鲜笔活。强调作字要“心中有数”,而不太喜欢“临时从宜”。这铸就了其书法作品从容平和的格调,而缓慢的行笔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意绪和感情,从而使得自己的书法体现出凝重酣畅、韵味无穷的艺术特色。
欧阳中石认为,书法不应是单纯写字,写字是为了行文,而文又要载道,文字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和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字是文明的基因,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
欧阳中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书法变成一门学问,在高等学校可以立足,而且可以和世界各门学科并列。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欧阳中石更是提出了把书法这门学科划分为书艺、书学、书道三个部分,构成了现代书法教学的结构体系。对于提携后进,培养青年人才,欧阳中石一向不遗余力,他希望青年人才能尽快成长起来,挑起弘扬书法教育的大梁。欧阳中石第一个建成从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书法高等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河。这一体系,切合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早在1985年,欧阳中石就对书法提出了“文心书面”的定位,指出“文心”是内质,“书面”是表象,具备“文心”的“书面”,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书法。他要求学生必须从持身到节操、从学问到阅历、从气质到感情、从文采到笔墨,都要着力孜孜以求,要把书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构成这门学问的核心是书法和中国文化,要从文化的视角揭示出书法史的发展动因和历史规律。
欧阳中石在教学上,要求对古代的文化,特别是国学的主体内容,要有比较深入的掌握,最好是能够兼通其中的某个领域,力求从文化的视角揭示出书法史的发展动因、规律等等。欧阳中石常常强调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质朴到成熟,从成熟到完美,从完美到突出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到另一个特点,从一个点到一条线,从一条线到一个面,再从一个面到一个点,如是转个不停地前进着。其中有一个必然的规律,即每一步的转动都是向着一个更高的顶点攀登。当它超越了项点,形成了一个新的起点时,其他的点又在向它行进超越。这种追逐的轨迹,簇连成一个整体倾向,构成了历史的正统。在书法创作上,欧阳中石明确表示不主张急于“创”,在没有真正地掌握“书”的传统精华及其规律之前,“创”是没有出路的。欧阳中石认为书法创作最少应当包括所写文字内容的创作与书写艺术的创作两个部分,文字内容则应是为国祚扬威,为山河增秀,为所仰颂德,为所寄抒情。由此可见,欧阳中石关于书法“文心书面”的定位,对推动当代书法向着更高的目标健康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欧阳中石始终秉承以书法为文化传播工具的思想,将书法切入到文学、历史、哲学等各学科中去,使之向四周延伸,从而使书法教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门学科。
欧阳中石在北京师范学院率先开办书法成人大专班,以后又发展到本科、硕士。1993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以书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点。1998年,设立熊国第一个以书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欧阳中石首次在中国高校构建了从专科、本科直至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全日制、同等学历、访问学者、第二学历辅修、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成人继续教育、书法自考等各种教育模式。1994年,创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现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中国大学中第一个“书法文化博物馆”。以欧阳中石为旗帜和带头人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科成为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书法学科中唯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等。
欧阳中石主张将书法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构建书法文化学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以“书法文化”为龙头,“书法史论”为两翼,以汉字、碑帖、文献、鉴藏、材料研究等为外围的“书学”概念,长期致力于“以期成一充实广阔而渊深之学科”。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阳中石主编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教材,包括《书学导论》《书法基础》《中国书法史略》《书论会要》《古文体知识与诗词创作》《行书浅鉴》《草书浅鉴》《楷书浅鉴》《篆书浅鉴》《隶书浅鉴》以及各种字体的书写实践,勾勒出高等书法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专业后,欧阳中石主编或撰写《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中国的书法》《学书津梁丛书》《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系列教材》《书法专业系列教材》《(新编)书法教程》等数十部教材。
书法教育教学离不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把握,也离不开在书写实践中对历代经典法书的学习。欧阳中石长期关注这一问题,其曾在早期的大专班上对学生讲:“临帖无‘我’,创作靡‘人’,”意思是说,在通过临帖学习古人时,不要考虑“我”作为个人的存在,但在创作作品时,因为所学已经化为自身的素养,便不要再拘泥于古人的条条框框。这句话强调了在临帖和创作过程中“我”和“人”的关系,辩证而又合理。
关于“学”与“练”,欧阳中石认为,“练固然不可少,但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更为重要。‘学’则是把人家已经公认为成功的东西拿到自己手中来,这是多么‘合算’的事!为此,首先要能辨认‘好’与‘不好’。在学的过程中要遵守公允的社会历史共识。‘取法乎上’,是‘便宜’的路程。认定目标之后,就要一点不差、惟妙惟肖地把对象学到自己手上来。这样,第一‘练’好了你的眼睛;第二‘练’好了你的手,看得既准,就能写得出,你的书写能力就了不起了。”所以“学”必须注重“实效”。
在此基础上,欧阳中石提出“打圆心”的说法,也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做事的主要目标。即以临帖而言,“像”或者“似”只是手段,为了把某个字写好,必须仔细观察和体味,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手”操控“笔”,这样,自然而然就学到了古人的创作技巧和本领。
“欧阳中石——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书画家、教育家启功评)
“欧阳中石治学领域广泛,在书学、逻辑、音韵、戏剧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工诗词曲联、丹青素笺,擅京剧,为奚派嫡传。其书法诸体兼精,尤以行草入东晋堂奥,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了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中国文艺网评)
“先生(欧阳中石)是中国书法界的翘楚,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开拓者,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仲亭评)
“欧阳中石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书育人,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他积极推进中国书法艺术、书法文化的发展,不但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重要人物,更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时任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校长谢斌评)
“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其书法如其为人,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誉,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评)
“欧阳中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中国新闻网评)
“欧阳中石的造诣、成就、威望和影响在当代举世公认、备受推崇。”(时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爱军评)
“欧阳中石是中国书法界的翘楚,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开拓者,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仲亭评)
“欧阳中石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是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作为戏曲家,他被人赞为‘疑是奚君又重来’;作为学者,他在逻辑、音韵、戏剧、书学、语文教育学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一生躬耕为学、一生匠心为师、一生平实为人,这就是欧阳中石的真实写照。”(《人民日报》评)
“欧阳中石是中国书法泰斗,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他博学多优,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戏曲、文学、书法等学科都有精深的造诣。”(大河网评)
“欧阳中石对中国书法学科的建立、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重要推动者、当代中国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大家;欧阳中石的一生,是为当代书法教育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一生,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鞠躬尽瘁的一生。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学术成就、精湛的艺术造诣、卓越的社会贡献,举世瞩目、人所共仰。他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师者风采,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他俊朗飘逸、古朴雄厚的独特书体,将永远铭刻于祖国的大美山川;他为我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的一页。”(首都师范大学评)
“欧阳中石身体力行,终身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立德树人,在首都师范大学探索创建了中国首个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专业人才,为新时期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和当代书法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欧阳中石治学领域广泛,在书学、逻辑、音韵、戏剧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工诗词曲联、丹青素笺,擅京剧,为奚派嫡传。其书法诸体兼精,尤以行草入东晋堂奥,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了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中国书法家协会评)